在校园里,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高三学生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背诵知识点,深夜十一点仍在刷题,即便手腕酸痛、眼皮打架,也坚持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;在艺术培训机构,学钢琴的孩子每周要练习二十多个小时,指尖磨出茧子,面对重复的音阶练习也曾哭闹过,却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不断坚持,最终能流畅弹奏复杂的乐曲。生活中,类似“为了学习或技艺克服困难、持续付出”的现象比比皆是,而俗语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正是对这类现象的精准概括。这一现象背后,实则隐藏着目标导向动机、延迟满足、刻意练习效应等多重心理学原理,深入剖析这些原理,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理解“吃苦”与“勤学”的价值,进而更高效地投入学习与技艺提升中。

一、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理论:揭开“苦求”与“勤练”的科学面纱
结合教育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这一问题的本质。这些理论不仅能解释人们为何愿意为学习和技艺付出“苦”与“勤”,还能揭示这一过程中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。
(一)目标导向动机理论:驱动“苦求”的内在动力
目标导向动机理论将个体的动机分为掌握目标导向和表现目标导向。掌握目标导向的个体,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,把“学会知识、掌握技艺”作为核心目标,他们会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(如难题、枯燥的练习)视为提升能力的必经之路,因此更愿意主动“吃苦”。例如,一个以掌握目标为导向的学生,在学习数学时遇到复杂的函数问题,不会因为暂时的困惑而放弃,反而会觉得“攻克这个难题能让我的逻辑思维更清晰”,从而主动查阅资料、向老师请教,反复琢磨直到理解。
而表现目标导向的个体,虽也会为了获得他人认可(如老师的表扬、同学的羡慕)而付出努力,但当遇到较大困难时,更容易因害怕“表现不佳”而退缩。不过,在“学在苦中求”的过程中,掌握目标导向往往起到更关键的驱动作用,因为学习和技艺提升是长期过程,只有真正关注自身能力成长,才能在持续的“苦”中保持动力。
(二)延迟满足理论:“苦求”背后的自我调控能力
延迟满足理论源于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:实验者给儿童一颗棉花糖,告诉他们如果能等待15分钟再吃,就能获得第二颗棉花糖。后续追踪研究发现,那些能坚持等待、实现延迟满足的儿童,在成年后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,在学业、职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正是延迟满足的典型体现。学习过程中,“苦”是当下的体验——放弃娱乐时间、忍受反复练习的枯燥;而“求”得的知识、“练”成的技艺,则是未来的“奖励”。例如,学书法的人需要每天临摹字帖,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进步,还会觉得手臂酸痛,但他们知道,长期坚持后,自己的书法水平会显著提升,未来能写出一手好字,甚至获得他人的认可。这种对未来奖励的期待,让个体能够克制当下的享乐欲望,忍受“苦”与“勤”,这正是延迟满足能力的体现。
(三)刻意练习理论:“勤练”提升技艺的核心逻辑
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提出的“刻意练习”理论,精准解释了“艺在勤中练”的科学依据。刻意练习并非简单的重复练习,而是具有明确目标、专注投入、包含反馈与调整的练习方式,它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。
刻意练习理论指出,要掌握一项技艺,需要满足四个核心条件:一是有明确的短期目标,比如“今天练习钢琴,要把这首曲子的第3小节弹得没有错误”;二是专注投入,练习时全神贯注,不被外界干扰;三是获得及时反馈,通过老师指导、录音录像自我检查等方式,发现练习中的问题;四是走出舒适区,不断挑战比当前水平更难的任务,比如已经能流畅弹奏初级曲目后,开始练习难度更高的中级曲目。
例如,专业的运动员每天的训练并非盲目重复动作,而是教练根据其弱点制定针对性目标(如“提高篮球投篮的命中率,今天要在不同角度各投进50个球”),训练过程中教练会实时指出动作问题(如“投篮时手臂要再伸直一些”),并不断调整训练难度,确保运动员始终在“舒适区之外、能力范围之内”练习。正是这种“勤”于刻意练习,而非单纯重复,才让运动员的技艺不断精进。
二、现实案例分析:“苦求”与“勤练”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
理论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被理解,以下通过学生学习、艺术培养、职业技能提升三个不同领域的案例,具体分析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的实际应用,以及其中心理学原理的作用。
(一)案例一:高中生小李的数学逆袭——目标导向与延迟满足的双重作用
小李是一名高二学生,高一时期数学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,每次面对复杂的数学题都会感到焦虑,甚至想放弃。高二上学期,他意识到数学成绩对高考的重要性,给自己设定了“高考数学考到120分”的长期目标,并将其分解为短期目标:“本学期期末数学进入班级前20名”“每月攻克一个薄弱知识点(如函数、立体几何)”。
为了实现目标,小李开始了“苦求”的过程:每天放学后,他会留在教室多学习一个小时数学,把当天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点重新梳理;周末放弃玩手机的时间,做数学练习题,遇到不会的题目,先自己思考30分钟,实在想不通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。起初,这个过程非常艰难——他常常因为一道题思考很久仍没有思路而烦躁,也羡慕其他同学能在周末轻松玩耍,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目标,告诉自己“现在多吃一点苦,未来才能实现梦想”,靠着这种对未来的期待,他克制住了享乐的欲望。
在这个过程中,目标导向动机让小李始终聚焦“提升数学能力”,而非“避免考差”,因此面对困难时更有韧性;延迟满足能力则让他能够忍受当下的“苦”(放弃娱乐、忍受解题的烦躁),等待未来“数学成绩提升”的奖励。经过一学期的努力,小李的数学成绩从班级第35名提升到第18名,实现了短期目标,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信心,让他更愿意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。
(二)案例二:小提琴手小周的成长之路——刻意练习的实践应用
小周从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,最初只是因为兴趣,但随着学习深入,她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专业的小提琴手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她每天坚持练习3-4小时,而这种“勤练”并非简单的重复拉奏,而是典型的刻意练习。
首先,小周的老师会根据她的水平制定明确的短期目标:比如“本周重点练习揉弦技巧,要做到力度均匀、音色柔和”“下周要把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选段中的快速音阶拉得流畅,没有断音”。其次,练习时小周会全神贯注,关闭手机,避免外界干扰,一旦发现自己走神,就立刻调整状态。再次,每次练习后,老师都会通过听她的演奏、看她的动作,给出具体反馈:“揉弦时手腕的转动幅度可以再大一点”“快速音阶拉奏时,手指按弦的速度要再快一点,同时注意音准”。最后,当小周熟练掌握一个技巧或曲目后,老师会立刻为她安排更难的任务,比如从练习简单的练习曲,到挑战莫扎特、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。
在这个过程中,小周也经历过“苦”:长时间练习导致手臂酸痛、手指磨出茧子,遇到复杂的技巧时反复练习仍无法掌握,也曾想过放弃。但每次看到自己的进步(如能流畅拉奏之前觉得困难的曲目),听到老师的肯定,她就会重新燃起动力。正是这种“勤”于刻意练习,让小周的小提琴技艺飞速提升,16岁时她成功考入专业的音乐学院,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。
(三)案例三:程序员老王的技能迭代——多重理论的综合作用
老王是一名工作5年的程序员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他发现自己之前掌握的编程语言和技术逐渐跟不上行业需求,于是决定学习新的编程语言(如Python)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。
学习过程中,老王展现出了明确的目标导向:他的长期目标是“3年内成为一名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”,短期目标是“3个月内掌握Python基础语法,能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项目”。为了实现目标,他开启了“苦求”模式:每天下班后,他会花2小时学习线上课程,周末则全天投入学习,甚至放弃了和朋友聚会的时间。
在学习方法上,老王采用了刻意练习的方式:每学习一个知识点,就立刻通过做练习题巩固(如学习Python的循环语句后,立刻编写一个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程序);遇到问题时,他会在技术论坛上提问,获取其他程序员的反馈,同时也会查看自己编写的代码,分析哪里可以优化;当掌握基础语法后,他开始挑战更难的任务,比如学习机器学习算法,并尝试用Python实现简单的图像识别功能。
此外,延迟满足能力也支撑着老王的学习:当下的“苦”是放弃休息时间、忍受学习新技能的压力,而未来的“奖励”则是职业竞争力的提升、薪资的增长,以及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老王不仅掌握了Python和人工智能基础技术,还成功完成了一个公司内部的数据分析项目,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从这三个案例可以看出,无论是学生的学业提升、艺术生的技艺成长,还是职场人的技能迭代,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而目标导向动机、延迟满足、刻意练习等心理学理论,正是这些案例中个体能够坚持“苦”与“勤”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原因。
三、实践策略建议:将心理学原理转化为“苦求”与“勤练”的行动指南
理解了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现实案例后,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。以下从目标设定、延迟满足能力培养、刻意练习实施三个方面,提供具体的策略建议,帮助不同群体(学生、艺考生、职场人)更好地投入学习与技艺提升中。
(一)科学设定目标:为“苦求”与“勤练”明确方向
目标是行动的指南,科学的目标设定能让“苦求”更有针对性,“勤练”更有效率。结合目标导向动机理论,我们可以采用“SMART原则”设定目标,即目标要具体(Specific)、可衡量(Measurable)、可实现(Achievable)、相关性(Relevant)、时限性(Time-bound)。
- 学生群体(以学业提升为例)
- 避免设定“我要提高数学成绩”这种模糊目标,而是设定具体目标:“本学期期末数学成绩从80分提升到95分,每月攻克一个薄弱知识点(9月攻克函数,10月攻克立体几何)”。
- 为每个短期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:比如攻克函数知识点时,“每周做20道函数练习题,每天花30分钟整理函数错题,周末向老师请教1-2个本周遇到的难题”。
- 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:每周日晚上回顾本周目标是否达成,若未达成,分析原因(如练习题做得太少、错题整理不及时),并调整下周计划。
- 艺考生(以舞蹈学习为例)
- 长期目标:“半年内掌握古典舞的基本技巧(如旋转、跳跃),能完整跳一支古典舞剧目”。
- 短期目标:“本周重点练习旋转技巧,每天练习30分钟,做到旋转时身体稳定、转速均匀,周末让老师检查并给出反馈”。
- 确保目标与长期梦想相关:每次练习前,提醒自己“现在练习旋转,是为了未来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古典舞剧目”,强化目标导向动机。
- 职场人(以技能提升为例)
- 设定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目标:“1年内掌握新媒体运营技能,能独立负责公司的微信公众号运营,实现粉丝增长20%”。
- 分解目标:“第一个月学习微信公众号编辑技巧(如排版、文案写作),第二个月学习粉丝增长方法(如活动策划、内容推广),第三个月开始尝试独立运营,每月制定具体的粉丝增长指标(如3月增长3%,4月增长4%)”。
(二)培养延迟满足能力:增强“吃苦”的耐力
延迟满足能力并非天生,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。以下是几种实用的培养方法,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:
- 儿童与青少年:从小事开始训练
- 制定“奖励机制”: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,告诉他们“如果能先完成30分钟的作业,再看20分钟动画片”,让孩子学会先“吃苦”(完成作业),再享受“奖励”(看动画片)。
- 家长以身作则: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展现出延迟满足的行为,比如“我们现在不买这个玩具,等你生日的时候再买”,给孩子树立榜样。
- 帮助孩子展望未来:当孩子因为学习辛苦而抱怨时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“现在认真学习,未来考上理想的大学,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”,强化对未来奖励的期待。
- 成年人:通过自我约束提升
- 制定“享乐延迟计划”:比如想刷短视频时,告诉自己“先完成1小时的学习或工作,再刷15分钟短视频”,避免即时享乐干扰重要任务。
- 记录“延迟满足成果”:准备一个笔记本,记录每次通过延迟满足完成任务后的收获,比如“今天先完成了工作报告,再看的电影,不仅高效完成了工作,看电影时也更轻松”,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延迟满足行为。
- 设定“长期奖励”:为自己的长期目标设定一个有吸引力的奖励,比如“如果能坚持3个月每天学习英语,就给自己报一次旅行”,用长期奖励激励自己忍受当下的“苦”。
(三)实施刻意练习:让“勤练”更高效
根据刻意练习理论,要让“勤练”真正提升能力,需要遵循四个核心步骤,以下结合不同场景给出具体建议:
- 明确练习目标,拒绝盲目重复
- 学习场景:比如学习英语听力时,不要单纯重复听一篇文章,而是设定具体目标“这次听要能听懂文章中的80%生词,能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”。
- 技艺场景:比如练习绘画时,目标可以是“这次练习要掌握人物肖像的眼睛画法,做到眼睛有神、比例准确”,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画。
- 保持专注,排除干扰
- 创造专注环境:学习或练习时,关闭手机通知、远离嘈杂的环境(如去书房、图书馆),避免外界干扰。
- 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:设定25分钟为一个专注周期,在这个周期内只做一件事(如学习、练习技艺),25分钟后休息5分钟,这样既能保持专注,又能避免疲劳。
- 及时调整状态: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己走神,不要自责,而是立刻将注意力拉回到目标上,比如在练习钢琴时走神,就重新看一遍乐谱,从当前小节开始弹奏。
- 获取及时反馈,不断调整
- 寻求专业指导:无论是学习还是技艺练习,最好有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,他们能快速指出你的问题,给出针对性建议。比如学书法时,老师能看出你笔画的力度、结构的问题,帮助你及时调整。
- 自我反馈:通过录音、录像、做题等方式进行自我检查。比如练习演讲时,将自己的演讲过程录下来,之后观看视频,分析自己的语速、肢体语言、表情是否合适;学习数学时,做完练习题后对照答案批改,分析错题原因(是知识点没掌握,还是粗心大意)。
- 利用同伴反馈:和同学、朋友组成学习或练习小组,互相检查、互相提建议。比如学编程时,和同伴互相查看代码,指出对方代码中的漏洞或可以优化的地方。
- 走出舒适区,挑战更高难度
- 定期评估自身水平:每隔一段时间(如1个月),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,判断当前是否处于舒适区。比如学游泳时,如果你能轻松游完50米自由泳,就可以尝试挑战100米自由泳,或学习蛙泳、仰泳等新的泳姿。
- 逐步增加难度:不要一下子挑战远超自己能力的任务,而是逐步提升难度。比如学英语阅读时,如果你能轻松读懂初中水平的文章,就可以尝试读高中水平的文章,再慢慢过渡到大学四级、六级水平的文章。
- 接受暂时的“不完美”:走出舒适区时,可能会遇到困难,出现“做得不好”的情况,这是正常的。比如刚开始学习写文案时,写出来的文案可能不符合要求,但只要坚持练习、不断调整,就能逐渐提升水平。
当我们尝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实际生活时,可能会发现,“学在苦中求”不再是单纯的“吃苦”,而是有目标、有方法的“努力”;“艺在勤中练”也不再是盲目的“重复”,而是高效、有反馈的“提升”。或许在最初实施这些策略时,我们会感到不适应,甚至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想放弃,但只要坚持下去,随着目标的逐步达成、能力的不断提升,我们会越来越享受这个“苦求”与“勤练”的过程,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的真正含义。
无论是学生为了学业拼搏,艺考生为了梦想努力,还是职场人为了职业发展提升技能,“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”都是一条必经之路。而理解其中的心理学原理,掌握科学的实践策略,能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,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,收获成长与成功。
动动你的小手关注我,学习更多心理学知识哦~

